《二十四节气解》中说:“气肃而霜降,阴始凝也。”霜,是干燥空气中稀少的水汽因寒冷而凝结成的细微冰针,或六角形霜花。霜降现象说明两点,较之寒露节气,天气更为寒冷,空气更为干燥。在黄河以北流域,寒燥是秋末的正气。气温将降至15℃以下,冬天的脚步越来越近。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,霜降节气,天地之间阳气敛降,寒气逼迫阳气渐向地中敛藏。这是好的预兆,因为阳敛于地中,则可固护阴精;阴精得阳,则生发有根,以应万物复始之用。谚语“十月无霜,碓头无糠。”意思是霜降时节却无霜,必然天地阳气不收,到春时无阳可升,谷物不长,收成必差。故同理,此时养生,需助阳气之敛藏,同时适当温润补益身体,可借金气肃降之大势,将阳热一并潜入体内,刚好固护肾精,温煦肾水,待来年温木生发。 若要完成“阳气敛藏”这件事情,需要两个至关重要的环节:1,健脾胃;2,强肺气。 我们都知道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轴,就好比车轮子的中轴,中轴旋转,方可实现左升右降的气机周流;同样,肺金肃降,将人体气机从右侧潜降,就像是车轮的轮圈,轮圈转动,完成气机肃降。 故在这个时节,保护脾胃的大原则就是吃热的、性温的食物,吃温润的食物,粥和汤的烹煮方式,能有效润泽身体,对抗秋燥,同时温暖的热量很好地温通脏腑,对抗寒冷。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吃一些帮助脾胃运化的食材,比如白薯、山芋、山药、栗子、藕、大枣、芝麻、核桃等。 接下来我们谈谈“补冬不如补霜降”这件事情。霜降,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,15天过后,就迎来了天地封藏的冬之气。在这个天气潜降的最后时机,正是我们补充能量,借天势将能量潜藏于体内的最好契机。 因为此时,气温下降明显,天气愈发寒冷,此时为身体补充能量,不用太担心生热的弊端,同时沉降之势又可以把补充的能量深藏于体内。观察一下自然界的动物,“一候豺乃祭兽;二候草木黄落;三候蜇虫咸俯。”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,说明他在储存能量,准备过冬了。 你可以想象为,一口热气腾腾的锅,马上就要盖上锅盖了,在盖锅盖之前,你还要加些什么好东东,让这锅汤在2个小时后变得更鲜美呢? 开篇我们提到了“阳敛于地中,则可固护阴精;阴精得阳,则生发有根,以应万物复始之用”,对于我们人体来说,此时加入锅中的能量,应当是温煦的,气血双补的食材,而不是呆板滋腻的大补之品。特别对于身体素寒的人们,阳气是何等的重要。 补阳以艾灸为最好,可艾灸关元、中脘、足三里。每周1-2次,每次每穴15-20分钟,切忌艾灸时间过久,导致火气上浮,出现咽痛,或鼻干,或口腔溃疡,或失眠,或眼红等不适,不利阳气潜藏。 温馨提示:今年秋季,雾霾早早到来,预示着阳气敛藏不利,我们当更加把养生重点放在助阳敛藏上,即保护脾胃,强壮肺气。此外,霜降节气以后,还要注意防寒保暖,四肢和颈项、后背切不可受寒;起居当早卧晚起,保证充足睡眠;趁天气好的时候,多出去晒晒太阳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