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有一天,你发现爸爸老是咳个不停;如果有一天,你发现父母喜欢吃稀饭;如果有一天,你发现父母过马路反应慢了;如果有一天,你发现父母不再爱出门;如果有这么一天,也许说明父母真的老了。
在家照顾老爸几天,看见他就像看到孩子一样,我悄悄走进他的卧室,老爷子睡得很香,灯没关,电视还在那里闪呀闪……立刻想起了小时候爸妈给我关灯的场景。”突然间,我想起上午对待父亲的一幕,又记起很多年前,父母也曾这样一遍遍重复回答我的问题,感到很不是滋味。”
有人这样总结:“我们处在一个尴尬的年龄,开始关心爸妈,却不愿说出口;想多陪陪爸妈,却更贪恋手机电脑;知道爸妈想和自己说话,却不知道他们的话要怎么接;看到爸妈在变老,却不耐烦他们的过时和唠叨。心里时时刻刻在愧疚,却依然带给他们落寞。”这种矛盾心理的普遍存在。
随着年龄增长,功能出现退化,导致记忆力、辨别力、学习能力等认知功能下降,导致老人与社会脱节,因此比较依赖子女。另一方面,年轻人的心态和价值观因求学和工作阅历增加而改变,面对父母的原地踏步,就容易出现互不理解、沟通困难的情况。
当你站在学校门口,看着孩子飞奔进怀抱时,可曾想过,这种熟悉的幸福,父母如今只能独自怀念;当你手把手教孩子认识世界时,可曾想过,这份耐心和宽容,父母已经许久没有感受到了。当父母被不可逾越的时间和高速发展的科技抛弃时,我们应该像对待孩子一样,给他们更多的关爱。对此,李娟研究员给出以下建议:
多几句问候。把每天跟孩子说话的时间分配一些给父母,与父母同住的子女尤其应该做到这一点。“今天去哪儿溜达了、买什么东西了”……
多一点耐心。父母学习发短信、用微信,其实是不愿错过你生活的点点滴滴,因此,不要嫌他们学得慢,要像对待孩子一样耐心。如果老人经常听到的是子女不耐烦的口气,再遇到问题就会憋在心里,时间一长,容易变得沉默寡言、抑郁焦虑。
多一些尝试。带父母去看看电影、唱唱歌,学习电脑和摄影,让他们也体验一下年轻人的生活,与时俱进的老人内心少了“老了不中用”的感觉,对身心健康都有益。 |